半城计 | 健身中的某些动作如此困难,是因为违背了人类进化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精练GymSquare Author 晟杰
作者 | 晟杰
来源 | 公众号:GymSquare精练
引体向上可能是全国男青年的体测噩梦。
哪怕跑步、跳远水平再差,也能有些分数,但是在单杠面前,很多人的分数是零:不管如何咬牙坚持,身体依然很难「向上」。这也包括血气方刚的青壮年们。
早在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就曾给出测试结果,全省大一男性新生引体向上合格率仅有2.9%。甚至健身房内也有确凿研究指出,即使19名女性训练者苦练3个月二头肌、背阔肌,最后真正能拉引体向上的仅有6人。
引体向上难于上天,因为现代人横练力量,已经很难拉起沉重躯体。
仅凭双手拉起百余斤体重,需要健全的身体功能。但相比类人猿祖先,当代人类已无需攀爬,因此上拉的冠状面运动能力,已全面废退。
要重获这种运动能力并不容易。即使健身房内高位下拉等体重,仍难以拉起引体向上。
因为引体向上需要的肌肉,时常处于「待机」状态。比如北京体育大学研究者已作出肌电图对照实验,发现引体向上时大部分肌肉募集率远高于高位下拉。同样,身体核心肌力的不被顾及,也势必影响做一次引体所需的力传导。
当然,除了身体功能孱弱,身体构成的累赘,也给引体向上带来不小负担。
国内已有体育学学报给出,体重基数越大引体向上越差的结论。而对于更多渴望拉起自身体重的女性来说,先天高占比的体脂肪率,以及较为薄弱的上肢力量,是她们难以标准引体的唯一桎梏。
除此以外,更修长的双臂也阻碍了少部分人奋力引体。基于杠杆原理,上肢越长对于上拉的不利影响就越大,事实上,也有运动科学学者建议考核排球运动员,无需以引体向上作为主要力量指标。
如果仅以强健肌肉力量为目标,未必强迫引体向上。更多的降阶式动作,也能较好还原现代人已失去的「向上」功能。
他们在奋力引体,但难于上天
为什么要做引体向上,其实是为了在战争中生存。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体能标准》中,有单杠引体向上12个及格的考核标准。而让数千万在校生头疼的引体向上考试,也来自前苏联保卫祖国体育制度《劳卫制》中的身体素质要求。
在军事化要求下,引体向上的功能性一览无余。
一方面,引体向上带来的攀爬能力、抓握能力,有利于士兵攀登翻越障碍物、抓住受伤的队友后撤,另一方面,引体向上也能逼迫士兵降低体重,以便于长时间携带装备,以及在危险战场中灵活机动。
而引体向上的动作标准,又奠定了对于部分人来说,是难于上天的。来看一般静力引体的动作标准:
准备状态:两手宽握距正握单杠,略宽于肩,两脚离地,两臂自然下垂伸直;
动作过程:用背部和手臂力量将身体往上拉起,当下巴超过单杠时稍作停顿,让身体徐徐下降,直到回复完全下垂,重复再做。
无需做起标准引体,即使能达到类似于CrossFit的蝶式引体,在广大在校生中也寥寥无几。
江苏省教育厅曾公布部分高校2014级新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全省大一男生一分钟引体向上的平均数不到3个,合格率仅为2.9%。
这也是2014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新修订后,江苏省进行的首次大一新生体质测试。新版体测标准中,要求大一、大二学生完成9个合格。有当地在校体育教师表示:“能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达标就已经很不错了。”
甚至说在健身房内,即使经历过哑铃、杠铃磨练的女性爱好者,能完成引体向上的也不在多数。
早在2013年美国戴顿大学研究组曾「训练女性完成引体向上」,该实验结果颇具代表性。
该实验共面向19名女大学生,她们并非运动员但身体素质各有千秋,大部分无法做起一次俯卧撑。受试者被要求进行3个月的抗阻训练,日常训练动作以引体向上辅助机、哑铃卧推、深蹲等为主,具体的强度、频率如下图所示:
受试者需完成的训练计划
来源:Training College-Age Women to Perform the Pull-Up Exercise
直至3个月的训练结束,受试者的上肢力量普遍增长36%,体脂肪减少2%。但在最终测试中,19名女性中只有6名,不借助外力完成1次引体向上。
横练力量,不足以拉起沉重躯体
要拉起体重,没有横练力量那么简单。因为引体向上更需要人类已退化的攀爬能力。
这种运动能力决定类人猿祖先生存,无论是攀登上树采摘果实,还是占据高处地形,警惕天敌。但对于现代人类来说,攀爬已经不再刚需。
举例来说,中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者候广斌,曾对体质测量中纳入引体向上的合理性,进行调研研究。其面向体育教育者进行访谈,询问为何评估力量只能使用引体向上,对方回答,引体向上锻炼有利于悬空状态下的求生 。
这一解释或许有所依据,因为迈步向前、弯腰捡物、推拉大门等矢状面运动是最常用的,相反以攀爬、上拉为代表的冠状面运动逐渐被「淘汰」。
要复原这种运动能力,并不容易。至少在肌力训练方面,会牵扯更多「日常歇业」的肌肉群。
虽然引体向上更像是健身房的高位下拉,但两者的肌肉募集率并不相同。北京体育大学有研究者对两者作出肌电图实验。从实验结果来看,从向心到离心过程,单位时间内引体向上对于背阔肌、肱桡肌、三角肌后束的激活度,是高于高位下拉的。
肌电图实验
来源:北京体育大学《不同固定条件下拉引动作肌肉工作特征的比较研究》
当然,引体向上不只依靠主动肌,葛优瘫后弱化的核心肌群,更是关键零部件。
腰-骨盆-髋综合体LPHC,既是人体重心也是身体「内力来源」。它往往能实现力传导,比如使用杠铃和壶铃进行举重等多关节运动,其实是将腘绳肌、臀肌、竖脊肌等核心肌群和整个后侧链整合在一起。而对于引体向上来说,也是相同道理。
核心稳定模型图
来源:《体育科学》
对于引体向上来说,身体功能就像发动机,转速提升决定发力迅猛,而身体构成更像发动机外的车壳,轻量化设计决定累赘减少。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研究,曾分析了国内高校生引体向上不达标的因素。体重在50-70kg之间的学生,平均引体向上次数在6-7.3 次,而70kg以上的学生平均每人可拉次数不足5次。超过80kg的学生,其成绩为0的占比达80%。
换句话说,国内体重基数越大的学生,引体向上成绩越差。
引体向上次数于体重的关系
来源:浙江海洋大学学报
而另一方面,更高的上肢长度比例,也是阻碍更多人完成标准引体向上的主因。
在美国戴顿大学的研究结论中也指出,基于杠杆原理,更长的上肢会使躯干上升过程中,应克服阻力做更多功,而该研究论文的主要作者Paul Vanderburgh指出,不建议以引体向上作为排球运动员的主要力量指标。
未必强迫引体向上,功能强健更重要
难以拉起引体向上,在于身体功能羸弱,以及身体构成累赘。但强迫做引体,可能是国内在校体测的主要现象。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已于2014年修订实施,但由于引体向上成绩较低,而将其在体测成绩中的权重降至10%,很大程度降低了力量适能在学生素质中的重要性。
更多的学者也对此发表相应见解,比如说,男性引体向上的标准较高,和学校适于引体向上锻炼的体育器材或设施太少,是引体向上成绩低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也有建议将俯卧撑作为考核测试元素。甚至在国外,也有率先应用倾斜式引体作为力量评测工具,具体来说,测试学生被要求肩部置于单杠下方,同时以三根弹力带缠绕在手臂,上拉时弹力带紧绷方可记录一次成绩。
当然,如果要发展已经丢失的「向上」功能,也有更多的降阶式动作可供选择。具体来看视频:
在以上YouTube健身博主Jeremy Ethier的视频中,可以看到多种有助于上拉的练习方式。
比如,在持续的悬垂状态下练习后缩肩胛,能提升一定握力也是较好的上拉练习辅助,也有采取不同磅数的弹力带,借助持续减弱的弹性势能,辅助引体向上,同样,也可采取倾斜式引体,完成反向划船动作执行降阶。
一路繁花,半城读书公众号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多点在看否则很可能看不到我的更新感谢你的支持